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祁连概况 | 党政领导 | 党的建设 | 经济社会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祁连 | 祁连视频 | 通知公告 | 民生关注 | 友情链接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祁连新闻网生态旅游
祁连“八大”举措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祁连县政府
发布时间:2017-06-01 17:14:41
编辑:马玉英

  近年来,祁连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以“三城三区”、“三宜城镇”创建为目标,以源头生态建设为重点,通过“禁、养、管、护、封、育、调、优”八大举措,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得到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禁养”并举,减畜增收实现双赢。自2011年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来,祁连县严格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全县511.36万亩夏季草场实现禁牧,年发放禁牧补助4348.56万元;1041.69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6145万元;落实牧草良种补贴19万元,4338户农牧民享受生产资料补贴216.9万。为缓解草畜矛盾,挖掘“内生动力”,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建设,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2.89万亩,建成年产万吨饲料加工厂2处,饲料入户率达到100%,青贮率达到65%以上。抢抓“借地生草”,依托甘肃省张掖、民乐等地区饲料资源优势,建成“飞地牧草”基地1.74万亩,新增饲草3.48万吨,与门源订单青贮饲草5000余吨,有效补齐了我县饲草料“短板”,初步形成了农牧互补、借地增草、草畜联动的草牧业格局。五年来,累计核减牲畜34.65万只羊单位。

  “管护”并重,保护利用实现互惠。大力发展管护站点建设,组建草原生态管护站7个,聘用310名草原管护员开展草原生态管护工作,第一轮禁牧后,2011年与2015年相比,全县平均产草量提高36公斤/亩,植被平均盖度提高5%,牧草平均高度增加3厘米,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得到平衡。坚持依法治林、依法兴林,先后建成黄藏寺、青阳沟、芒扎等林业管护站8个,聘用林业生态管护员1211名,其中,安排生态公益性扶贫管护岗位992名,占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63%,超出省定任务95人。2017年仅上半年生态公益性扶贫岗位工资达到863万元。通过一系列管护措施的实施,全县233.76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和77.72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同时,结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一步加大草地鼠虫害及毒杂草防治工作,提高灭治效果,近4年实施灭治高原鼠兔500万亩、高原鼢鼠285万亩、毛虫195万亩、蝗虫85万亩,防除毒杂草38万亩,实施多年生牧草种植6万亩。

  “封育”并施,生态效益提标扩面。自2012年以来连续4年实施了高标准造林项目,退耕面积由2002年的5000亩增加到28676亩。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实施后,退耕面积确定为10872亩。2002年以来,累计共发放补助资金达1726万元。投资2.15亿元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牛心山万亩造林、八宝河流域生态造林灌溉等工程。全县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投资2400万元连续5年实施了县城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2.8%提高到了14.81%,增加2.01个百分点,林分单位蓄积由2000年的每公顷111.4立方米增加到每公顷134.7立方米,增加23.3立方米,城镇绿地面积达到58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05%。同时,不断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在阿柔乡实施高原鼢鼠防治1.5万亩,并运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高原鼢鼠危害有所降低,由原来的8-13只/公顷下降至5只/公顷,逐步实现可持续控灾,最大限度发挥了森林生态效益。

  “调优”结合,转换利用实现互补。对退化草地进行了补播、施肥、灌溉等人工干预增草技术,2016年完成围栏封育60万亩,防治鼠虫害240万亩。积极探索草地治理模式,野牛沟乡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治理试点工作取得成功,治理黑土滩7.5万亩,治理沙化草地0.5万亩,新增优质饲草基地8万亩。同时,积极探索调整放牧方式,“春季休牧,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的天然草地全年放牧模式得到推广,在“暖季放牧+冷季补饲”两个放牧方式上实现了突破,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显著加强。(本网通讯员:朱顺云)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新华网青海频道 | 海北新闻网 | 海北州人民政府网 | 祁连县人民政府网 | 祁连旅游文化网 | 门源新闻网 | 海晏新闻网 | 刚察新闻网 |
主办:中共祁连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