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祁连概况 | 党政领导 | 党的建设 | 经济社会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祁连 | 祁连视频 | 通知公告 | 民生关注 | 友情链接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祁连新闻网祁连要闻
祁连县“四个不断”着力构建水清岸绿河湖生态新格局
来源:祁连县政府
发布时间:2018-05-25 09:02:16
编辑:马玉英

  近年来,祁连县以建设生态大县为目标,以保护“三河源”为己任,持续深化对建立河长制重要性和深刻内涵的认识,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实现从经济小县向生态大县、生态强县转变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支撑配套,河长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态初步形成,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强化顶层设计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县级河长制工作领导体系。设立了县级河长制办公室,将河长制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各乡镇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签订了河长制“责任书”,通过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压实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河长制工作的责任。召开县乡“河长制”工作协调推进会、现场办公会,通过以会代训,及时安排部署河长制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河长制工作的有序推进。截至目前,任命县、乡、村三级“河长”106名。各级河长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河工作,仅年内,县级河长巡河6人次、乡级河长巡河110人次、村级河长巡河420人次,分别达到应巡河人数的300%、780%和460%。

  健全体制机制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制定了县、乡两级《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河道“河长制”水面水质管理分工》《河道“河长制”管理达标标准(暂行)规定》。公布了《总河长、副总河长名录》《县级责任河长名录》《村级责任河长名录》《重点河道河长制管理范围划定表》。建立健全了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制度、工作督察办法、工作考核办法、工作验收办法等“六项”管理制度。出台了河长制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河道保洁、工作验收、督察督办、考核激励“九项”配套措施。将全国水利普查确定的81条河道全部纳入河道名录,并在此基础上将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65条河道纳入了河道保护名录。将村级水管员确定为河道巡查员,人均工资从原500元/每月,提高到了1500元/每月。设立各级河长制公示牌81块,对各级河长监督电话、区域水系图、电子二维码等内容进行了公示。完成了5大水系地理位置、水文特征、河长设置等基本情况收集和水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生态状况等的摸底排查工作。目前“一河一策”初稿已完成,5月底能够编制完成。

  坚持守水尽责管理步伐不断加快

  我县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依法取缔采砂点23处,完成砂石料场恢复整治24处。8家位于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养殖小区完成了拆除和转型整改。督促6座水电站安装了生态基流监控设施。完成了八宝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和保护工作,定期对黑河、八宝河水质断面和八宝镇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使八宝黑河水质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八宝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地下水Ⅲ类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从压实企业环境监管责任入手,积极探索“企业+库长”管理模式,向青海黄河中型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出了《关于在纳子峡水库设立“库长”的函》,督促青海黄河中型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纳子峡水库“总库长”和“库长”。

  积极宣传造势工作氛围不断营造

  县河长办组织开展各类宣传20余次,累计发放《倡议书》《致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等宣传资料1200份。借助“三网三微一台”等媒体、借助“两讲三促”活动,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广泛选传“河长制”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了全民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意识。由阿柔乡牧民注册成立了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会员普及阿柔、峨堡、默勒、央隆、野牛沟5个乡镇,达到450人。青阳沟、日旭村党支部相继设立“生态环境义务保护队”,服务队参与人员达300余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正在形成。年内,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和生态环境义务保护队在河道整治、环境整治活动中累计投入人力350人,清理捡拾垃圾3吨,发放倡议书200余份。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区清理河道垃圾700余吨,投入人力75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农牧民群众参与河湖监管的自觉行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新华网青海频道 | 海北新闻网 | 海北州人民政府网 | 祁连县人民政府网 | 祁连旅游文化网 | 门源新闻网 | 海晏新闻网 | 刚察新闻网 |
主办:中共祁连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