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祁连概况 | 党政领导 | 党的建设 | 经济社会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祁连 | 祁连视频 | 通知公告 | 民生关注 | 友情链接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祁连新闻网外媒看祁连
【西海都市报】来自祁连的乡村振兴报告
来源:西海都市报讯
发布时间:2019-01-08 11:29:38
编辑:马玉英

  八宝镇盘活2.8万公顷集体闲置草场对外承包,实现村集体创收123万元;默勒镇6个村、阿柔乡3个村采取企业入股的方式,将670万元扶持集体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到南迦有机肥厂等企业,年分红收益达65万元……今年以来,祁连县在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作中,因地制宜,多业态、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据了解,今年9月,祁连县45个村全面实现了“破零”,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总额达8800万元,实现收益1050万元。其中年收入1万元至10万元的村22个,占48.9%;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17个,占37.8% ;50万元以上的村6个,占13.3%。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祁连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村民们一张张的笑脸。

  拿思路定方案八宝镇开始“吃螃蟹”

  “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一块是有原因的。首先当时我们的草场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个原因是收益分配不公。”说起八宝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八宝镇镇长马应彪打开了话匣子。据马应彪介绍, 2009年,八宝镇各村都有群众反映,说村里的集体草场,就那么几户人占用,村民们对此很有意见,他们认为,村里的集体资源却没有实现集体受益。得知这个情况后,八宝镇领导班子首先对如何破解这种状况作了探讨和研究,然后到各村开展调研,拿出了一个思路,目的就是对草场的经营实行改革,让集体生产资料集体受益。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马应彪说:“通过调研以后,八宝镇拿出初步的思路,就是把草场的经营使用权落到村委会集体所有。而村里的集体草场能不能通过对外出租,通过竞拍的模式让牧户来经营,向村里交租赁费。当时难度特别大,因为这个草场改革触动了原牧户的利益。为了解决矛盾,八宝镇拿出了一个方案,请法律顾问和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士审查,审查完后到县政府汇报,县政府通过研究同意并批复了这个方案。在实施这个方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牧户不理解,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为了让大多数群众受益,大家顶住压力,通过做思想工作,化解了矛盾。”

  方案有了,谁来牵头做呢?可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再加上一些村干部的思维固化,没有一个村愿意来“打头炮”。八宝镇领导们就开始从村干部的思想转化入手,召集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让他们认识到办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村里没钱,如何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呢?村里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村干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又从何而来?村级两委组织又如何发挥作用?村里没钱,如何能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生活在更好的环境里呢?通过交流,村干部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办村集体经济,通过自身发展,不仅可以让乡村变得更美丽,也可以让百姓增收。

  据马应彪介绍,通过镇上的工作,八宝镇东村的村两委班子表示愿意率先作出尝试。在具体工作中,东村两委班子同原牧户谈心,表示如果要租赁村里的草场,在同等条件下原牧户有优先权,如果不愿意租赁而又想继续使用草场,村里有权收回其使用权……通过讲道理,这些牧户表示愿意按照镇上的方案做,愿意按照竞拍模式来经营草场,也愿意交租赁费。随着工作推进,东村的草场竞拍大会上,原牧户、新的牧户参与进来,通过竞拍得到经营权的牧户与村两委签订合同,就这样,八宝镇的第一个“村级实体”诞生了。马应彪说,为了让大家都得到实惠,维护养殖户的利益,利于养殖业的发展,竞拍的草场都是连片和集约化的,小片草场不允许参与竞拍。

  据马应彪介绍,在全镇推广东村的这种模式中,八宝镇将前期调研送到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草原总站以及省政府,并得到明确答复,说祁连县八宝镇在农村草原使用和管理上,在全省走出了率先一步,而且合法合规,可以在全省推广。

  东村迈出的第一步让八宝镇其他村看到了潜在的收益,于是各村也开始行动起来……

  多元化谋发展集体经济各村开花

  祁连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结合各村的经济基础、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探索实行“五个一批”发展模式,做好造血活血文章,推动村集体经济加速“破零”。

  把发展扶持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三力”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推行“兴村十法”发展模式,提升村集体“有钱办事”的能力;按照“提升富裕村、壮大一般村、带动薄弱村”的发展思路,从村经济基础、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八宝镇盘活闲置或低效的村属土地、草场、门店等存量资产,以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发展资产经营集体经济,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峨堡镇通过统筹整合扶贫、草原奖补、支农等资金,在县城、西宁等地方购置宾馆、商铺租赁收取租金,让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破零”;野牛沟乡大浪村依托祁连山生态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黑土滩治理项目,发展有竞争性的牧草加工企业,培育集体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扎麻什乡河东村采取“党支部+产业+农(牧)户+企业”等形式,创办种植、养殖、加工等集体产业,把农牧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进入市场,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八宝镇麻拉河村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高原美丽乡镇、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项目等契机,发展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养生度假、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深度开发地方小吃、土特产等特色旅游产品;默勒镇引导村办、村企联合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生产型向加工和服务型转变,建立牧业村集中生产、农业村专业化加工、企业做品牌销售的运行体系,提升集体经济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个个精准决策部署,一种种新颖方式方法,祁连县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铺开。

  享分红得收益百姓心里暖洋洋

  “乡亲们,咱们入股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今年丰收了,现在开始分红!我叫到谁,谁就过来领取自己的红利!”党支部书记刘永俊的话音刚落,村委会大院内立刻掌声一片……这是2017年11月28日,祁连县扎麻什乡河东村的分红现场。当天,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到村委会大院,热闹非凡。

  “雷有良,17110元;才郎东周,12347元;东东才让,18047元……”10时整,分红开始,热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只看见村民洋溢着笑脸,听见“唰唰”的数钱声。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党委政府的帮扶,感谢村‘两委’好班子,让我们坐等分利。”当时,手里拿着一沓钞票的张世军显得尤为激动。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河东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守元说:“看到村民们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很揪心,成立合作社就是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我们积极与县委组织部和金融部门联系协调,争取落实‘高原生态畜牧贷’120万元,11名党员争取党员创业带富基金22万元,全部注入到合作社,扩大规模、发展产业,带动了入社的群众增收致富。”

  在祁连县麻拉河村有一座漂亮的生态木屋,生态木屋前有一个大型停车场,停车场旁边是几处村民经商的摊位。“这座生态木屋是2015年的扶贫项目,现在每年以42万元的价格承包给青海青鹏商贸有限公司运营,这笔钱全部用于麻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村党支部书记马福元说。

  近年来,来祁连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麻拉河村又在卓尔山脚下,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优势。马少东是麻拉河村的扶贫户,家里有六口人。

  马少东以前就在县城附近打零工,干的是背沙子这样的苦力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马少东也成了乡村旅游这个热门行业中的一员。去年,马少东拿出自己的积蓄,贷了小额贷款,凑足了50万元,盖了10间房,经营起了农家宾馆。说起他今年的收入时,马少东难掩喜悦:“我被村里聘请为生态管护员,一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今年产业到户资金分红3912元,村集体经济分红6978元,现在我已经成功脱贫了。”

  村民们的幸福得益于党委和政府的精准施策。近年来,祁连县紧扣农村“资源、资产、产业”三要素,因地制宜、先行试点,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新华网青海频道 | 海北新闻网 | 海北州人民政府网 | 祁连县人民政府网 | 祁连旅游文化网 | 门源新闻网 | 海晏新闻网 | 刚察新闻网 |
主办:中共祁连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