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祁连概况 | 党政领导 | 党的建设 | 经济社会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祁连 | 祁连视频 | 通知公告 | 民生关注 | 友情链接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祁连新闻网和谐社会
丰收年里话收获
来源:祁连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2-26 14:35:09
编辑:马玉英

  “前几年为了生活紧紧张张过完三天年就出门打工去了,有时过年也回不来。自从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办了证开了馍馍铺后,也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好好经营,就不为来年去哪里挣钱发愁了,还能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了”。正月十五,带着一家人高高兴兴观看文艺演出的赵中明说道。

  赵中明是祁连县扎麻什乡鸽子洞村村民,一家六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父母年迈,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外出打工。在这之前也是贫困户当中的一员,还在脱贫路上奔波,就连过个完整年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奢侈。

  自全县扶贫攻坚开展“结对认亲”工作以来,赵中明便多了一位亲戚,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干部杨文寿便成了他的的联点帮扶干部。在扎麻什乡党委政府、驻村第一书记和结对干部的帮扶支持及自己与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县城开了一家馍馍铺,依靠自己和家人的辛勤劳动顺利实现脱贫,每月稳定的收入,使他和家里人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如今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了,逢年过节家里的餐桌上也越加丰富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今年他带着全家老少开开心心的来县城观看元宵佳节文艺演出,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富足的开心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祁连县扭住基层党建这条主线,从充实一线力量、激发党建活力、发展壮大产业入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最大化”,推动高质量扶贫脱贫。以贫困村资源、产业优势为依托,采取“基层组织+贫困村+贫困户”等方式,通过引导贫困村发展后续产业、承包旅游资源、培养致富带头人等帮扶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扶贫“输血”向“造血”转变。在各基层党组织的搭桥牵线下,10家非公经济组织与7个乡镇1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培育以旅游开发、特种养殖、生态畜牧等村企共建合作帮扶产业项目16个。同时,积极推行“党建+技能扶贫”模式,联合县内外职业培训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城镇和农牧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技能水平,引导发展适合贫困村、贫困户的种养殖、生态旅游、农牧家乐、手工艺品等脱贫致富产业,实现贫困群众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创业转变。从2016年起,累计投入100余万元,举办维修电工、挖掘机、唐卡藏绣、烹饪面点、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10余个就业工种培训班14期,累计1500余名贫困群众受训,联系县内外20余家非公企业,吸纳转移贫困群众再就业700余人次。

  在全面推进扶贫攻坚战役中,找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中的切入点,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农牧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大力推行“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党组织建设,先后建立“党支部+电商”产业党小组8个、“党支部+专业合作社”165个,带动贫困户82户,人均增收385元,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就业5848人次,逐步构建起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链党小组和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探索出以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区位拉动型、服务创收型、民俗旅游型等为主的“五个一批”发展路径,实施扶持村集体经济的“一扶一奖”办法,整合涉农、扶贫等资金1.04亿元,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全县45个村全面实现“破零”,发展实体产业56个,实现收益1205万元,辐射带动4860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如今,祁连城乡众多贫困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鼓励和帮助支持下办贷款、搞养殖,有的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有的参加职业培训后办起了农(牧)家乐,有的建起了宾馆,有的经营着铺子,各族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细心盘算着未来,鼓足干劲,行走在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春风又绿祁连山。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赵中明更是喜上眉梢:“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增添了新的信心和动力,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还会给庄稼人带来更多更大的福利红包,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庄稼人的生活就会像蜜罐里撒糖越来越甜,呵呵。”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新华网青海频道 | 海北新闻网 | 海北州人民政府网 | 祁连县人民政府网 | 祁连旅游文化网 | 门源新闻网 | 海晏新闻网 | 刚察新闻网 |
主办:中共祁连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41